园区新闻_园区动态_新闻_德感工业园
江津智造”打开稳增长的“密码”会喊“痛”的电缆、“黑科技”无人驾驶、光热发电

德感工业园全景.png蓬勃发展的德感工业园 

“我们的电线超越国标能使用70年,每年仅出口的产值就达数亿元。”

“三峡升船机用的硬面齿轮最大能承受1.5万吨载荷,除了我们,鲜有企业能够生产。”

“我们正在研发三级自动无人驾驶电子助力转向系统,明年将向美国通用汽车供货。”

……

在重庆江津,创新驱动正成为助推全区产业发展的强力引擎,快速推动工业加速转型升级,从“江津制造”向“江津智造”迈进。

去年初,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重庆时指出,创新作为企业发展和市场制胜的关键,核心技术不是别人赐予的,不能只是跟着别人走,而必须自强奋斗、敢于突破。

今年1~8月,江津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464.3亿元,增长19.3%。面对新旧动能转换关键时期,在数据背后,既有增量的崛起,也有存量的变革。昨日,记者走访了江津三家不同背景的企业,从不同的视角,为你打开江津工业稳增长的“密码”。

一家民企的科技创新

电缆会喊“痛” 创新让传统产业发“金芽”

“谁说实体经济不行了?只要懂创新、会创新,传统产业也发‘金芽’。”昨日,记者走进江津双福工业园渝丰电线电缆公司,一位身着笔挺衬衫的“技术男”正在滔滔不绝地介绍着产品。直到对方递上名片,记者才发现这位“讲解员”竟是这家公司的总经理曾令果。从2015年加入渝丰以来,由于对创新研发的偏执,他成为职工眼中的“技术控”,同时也让成立于1997年的渝丰线缆攀上了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的高枝。

在渝丰的实验室,一个装置了3条电路的沙盘引起了记者的注意。“这是我们最新研发的‘网络神经电缆’,它能像人的感觉神经一样,能感知电缆在出故障时的‘疼痛’。”曾令果一边介绍,一边打开按钮分别对模拟电路进行截断、升温和超负荷操作,一旁的大屏幕立即显示出监测的数据,急促的报警声也随即响起。“这套产品是我们与重庆大学合作研发的,在电缆上安装智能芯片,赋予了电缆自我诊断功能。”曾令果介绍为了给电缆安上“神经”,他和团队伤透了脑经,历时一年半,耗费300多万元,攻克了弱电与强电协同工作的难题,最终实现智能电缆的市场化应用。

“除了智能诊断电缆,我们还在电线领域开发出使用寿命远高于国家标准的70年长寿命电线,在电缆领域开发出耐受1000℃高温的特种电缆,这些产品一经投放市场便供不应求。”有了核心技术,渝丰人也端起了“金饭碗”,在产能过剩的电线电缆领域,逆势成长。曾令果告诉记者,就在两月前,渝丰线缆与北斗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签署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。

“谁都知道传统制造企业不好做,电线电缆行业更是如此,但我们相信,天下武功,唯创新不败。”作为渝丰的“掌舵人”,与很多企业家不同,曾令果特意把自己的“博士”头衔印在名片显眼位置,从另一个侧面也能看出,这家企业从上到下对创新研发的重视。

如今渝丰的年产值已达到20亿元,每年出口额数千万美元。今年10月,渝丰线缆的第二期厂房就将投产,设计年产值将达100亿,曾令果说,下一步企业将瞄准电动车充电桩线缆上,寻到新的商机。

一家合资企业的“黑科技”

无人驾驶远吗?这项技术正实现“江津造”4L9A1802.JPG

重庆耐世特转向系统有限公司

提起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(英文缩写EPS),对很多人而言,这是一项高精尖的“黑科技”。由于该产品的性能和质量要求极高,很多汽车制造商都不惜重金采购海外品牌。不过,在江津区德感工业园区,这项“黑科技”产品正在实现“江津造”。

成立于2014年的重庆耐世特转向系统有限公司,是一家由美国耐世特和重庆建设集团共同打造的合资企业,是一家生产汽车电动转向系统、中间轴等产品的高精尖企业。“在德感工业园,能娶到这样的‘洋媳妇’,其实也是市场选择的结果。”德感工业园区负责人告诉记者,作为目前全球第三大转向系统制造商,重庆的汽车制造产业规模,正是吸引耐世特到来的原因。

“在正式生产以前,我们就接到很多来自重庆的订单,因为厂房建设需要时间,当时只能放在耐世特苏州的工厂里进行生产。生产线搬回重庆后,仅去年就实现产值4亿元。”重庆耐世特总经理吴啸林介绍,由于降低了下游企业的运输成本,公司迅速拿下长安30%的EPS订单量,预计未来会上升到70%,此外还将为比速、五菱、东风、奇瑞等汽车制造厂供应EPS和中间轴产品。

“虽然我们的产品供不应求,但我们的血液里依然流淌着创新的血液,从未停止。”吴啸林告诉记者,定位于全球中间轴制造中心的重庆耐世特工厂,并不仅仅是普通的生产线,其还参与了与通用汽车关于无人自动驾驶的研发,明年耐世特开发的EPS系统就将应用到通气汽车的三级无人驾驶车型中。

从去年落户至今,重庆耐世特公司已申请专利23项,还有7项发明专利正在申报中。“来到重庆,看到了广阔的市场,我们的创新劲头更足了,希望老百姓能买到更好更便宜的汽车。”吴啸林如是说。

一家国企的动能转换

掘金新能源 从风力发电到光热潮汐发电

重齿齿轮箱列阵记者+苏盛宇摄DSC_2091.jpg重庆齿轮箱有限责任公司

鸡蛋应该放在几个篮子里?重庆齿轮箱有限责任公司的回答是,可以只放在一个篮子里,但绝不能只卖给一个顾客。

“三峡升船机用的硬面齿轮最大能承受1.5万吨载荷,除了我们,鲜有企业能够生产。”在重齿公司偌大的发展展示厅内,公司总经理汪彤指着大小不一的齿轮箱,向记者讲述着重齿公司的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秘诀——以齿轮箱为核心载体,向产品两端延伸拓展,由三线军用配套企业向发展多元化产品的大型国企转型。

通过创新驱动、多元化发展,重齿已经走上了军民融合的快车道,产品涉及风力发电、轨道交通、建材冶金等等,今年1到8月,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8.3亿元。

走进重齿的生产车间,干净整洁的厂房被各种颜色的路面划分成不同区域,创新驱动、军民融合发展的标语被放到显眼位置。厂房一角,几个巨型齿轮箱,引起了记者的注意。“这是风电机内部核心零部件之一的齿轮箱装上叶片后,就能带动齿轮机发电。”重齿动力传动研究院院长张怀江告诉记者,风电齿轮箱产值现已占据重齿公司总产值的一半左右。

不过,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加剧,重齿的产品也面临着挑战。张怀江介绍,市场的倒逼让重齿把视角放到了齿轮箱之外,开始深挖技术痛点,“风力发电设备一般都安装在高寒、高海拔的无人区,人工检修成本很高,对此我们研究出一套物联网的解决办法。”张怀江口中的“妙招”其实是许许多多传感器,这些传感器像各个“神经元”,能够实现对设备温度、震动、压力、声音的实时监控,并传输到千里之外的大荧幕上,能够避免设备故障,降低维修。

利用物联网技术为客户解决痛点,使得重齿的风力发电机组用齿轮箱受到市场认可。创新才会有市场,重齿去年建立动力传动研究院,壮大研发队伍,加大研发资金投入。如今,重齿已从风力发电为切入口,已进军潮汐发电、光热发电等新能源市场。

转型升级

2021年再造一个江津工业

创新驱动,三家不同类型的企业焕发出勃勃生机,这仅仅是江津工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。

今年1~8月,江津实现工业总产值1464.3亿元,增长19.3%;工业园区实现规模产业1157.7亿元,增长21.2%。继2016年工业总产值突破2000亿元大关之后,今年以来江津工业又交出了一份相当好看的“成绩单”。

这张“成绩单”的背后,是江津工业抓住创新驱动,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结果。今年以来,为了促进江津区工业转型升级,江津区密集出台了系列加快工业发展的新政策、新举措——投入10亿元以上资金激励扶持科技创新,实施“江津智造”品牌计划,打造永不落幕的“招商会”……可谓力度空前。

“为了实现2021年工业总产值突破4000亿元,再造一个江津工业的目标,我们一边加大力度招商引资,实现产业增量;同时对存量企业加大扶持激励力度,促进企业设备升级,新产品研发,做好金融服务,鼓励企业上市。”江津区相关负责人介绍,他们将通过这些政策举措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,大力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,加快动能转换,推动江津工业经济转型升级。

■手记

实体经济转型 唯创新不败

一家自负盈亏的民企,一家掌握高精尖技术的合资企业,一家历史悠久的军工国企,在经济新常态下,他们有着各自的烦恼和喜悦。作为三家制造企业,他们通过创新带动产业转型升级,让传统实体经济焕发出勃勃生机。

“天下武功,唯创新不败。”渝丰总经理曾令果的话很有意味,虽然当前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面临诸多挑战,但相信只要抓住创新驱动这一关键,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实体经济依然大有可为。

 


德感工业园宣传视频

绘就城市的未来,创新发展的奇迹



微信公众号